5月8日。城市美學系列講座:鐵道、築港、糖業─高雄港市的發展
位在高雄文學館內,是由高雄式建築師公會舉辦的系列講座。打從去年開始就在PTT建築板上看過相關的訊息了。一直沒有抽空參與,相當可惜。真感謝這群建築人繼續推動這類講座,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這個城市。
這週的主題,是由許琳齡女士(高雄市文化愛河協會理事長、無願讀書會會長)主講。
因為騎車進市區,掌握的不好,所以遲了一兩分鐘。但還好,講座就在許女士溫柔和煦的聲調進行中。好懷念吶 ! 真像大學進課堂遲到一般。教授頭也不回的繼續講道。尤其這個主題讓我想到了小紅老師。
故事從1900年的打狗講起。對我來說,這個起點與我無關緊要。我所認識的高雄是從阿公、阿媽及老爸老媽的年少記憶開始的。而我自己的高雄,認真來說,要從現在開始。
許女士非常博學,又她是橋頭人,聽演講中,年輕的時候必定在高雄這帶做過文史調查。田野調查走著走著,在她的言語中,打狗高雄有著這麼多的故事與人文。
其中一段:「高雄港是高雄的生命線」---日治時期,第5任高雄市長松尾繁治。這段話我小有同感。一個城市具備山、海、港、河、地的先天條件,這港應該是一個媒介、繁衍地。連結水與土,兩種生命的重要元素。而高雄,確實也是由港開始發展。松尾市長說這話的歷史背景,正是高雄被日本人視為向東南亞拓展的重要據點。而1908當年,打狗港邁向現代化。而百年後的今日呢? 就我的感受。隨著各個觀光型碼頭的建立,高雄變的不一樣了,至少碼頭們跟好些年前的生人勿進不一樣了。但總覺得,這港,還是離我們遠了點。
今晚看了一篇〈Monocle〉的報導,整本都是在報導他們所列全球最適住(livable)的城市。其中極一小段訪問其中一些城市的重要人物。是否嶄新設計或者全新的都市計畫是所有城市都應該擁抱的呢? 「每個城市都該保留部分自身的文化─並且不是因為感性的理由(-not just for sentimental reasons)」。哪些重要因素讓城市受歡迎(make a city tick)?「公共空間、市民組織以及街巷生活(public space、civic institution and street life)」。
高雄港入口,與接下來進到港內與愛河交接處這帶,開啟了現今高雄市的人群聚落。填了鐵道埋立地(哈瑪星)、填了鹽埕村、開啟了苓雅寮、前金的處處開花。才漸漸轉化成我耳中聽見上一輩印象中的高雄。現在的鹽埕區與哈瑪星,是我吃復古美味、傳統印象重包裝的地方。而觀察街巷生活,或許可以發現許多百年來的蛛絲馬跡。但離我們遠了點的 港 呢?不再是現今高雄人的聚落中心了。
或許我不能因為感性的理由來期待高雄港成為新的街巷生活的集聚地。但侵入與承繼,這都市必然衍生的進化,是否能在這沖積出的沙地再侵入與繼承開來呢。我還是很期待鹽埕區的未來樣貌。然後在我這一代有些不一樣的起點。
整場演講真的很棒,令人意猶未竟。從鐵道、築港、糖業講述高雄。而我新的知識收穫則是,當年歷史的抉擇點中,我們(台灣)差點成為法國人 !?
噢,過去的歷史真是充滿無限回味的浪漫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